做孩子的“靈魂助產師”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通常以一個無知者的身份向追隨者提出問題,他要求他的追隨者給出關于這些問題的一個概括性說明和總體性定義。當他得到這類定義或說法后,會進一步發出更多的問題,然后通過引導、啟發等手段,用發問與回答的形式,使討論的問題逐步深入,最后走向某種比較深刻的知識。這種發問的方式被稱為“靈魂助產術”,而他也被稱為“靈魂助產士”。
近日,在大班組開展的語言領域優質課競賽活動中,通過觀摩教師提問和啟發,誘導孩子們得出精彩的回答,似乎讓我看到了“靈魂助產術”的雛形。
龔潔老師在《有趣的叫賣》中,啟發孩子想出各種物品的叫賣聲,通過教師層層啟發,孩子一邊舉起物品,一邊大聲叫賣:賣牙膏嘍!洗得牙齒白白的牙膏嘍!五塊錢一盒;買梨子嘍!新鮮又多汁的梨子,三塊錢一斤……..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這種句式,這種描述物品的詞句早已埋藏在孩子們的心底,碰上合適的引導就會脫口而出,無比流暢!
杏子老師在《說說害怕》活動中,啟發孩子說一說自己害怕什么?怎么做到不害怕?孩子們經過思考,回答說:想著開心的事就不害怕、打起精神就不害怕、不去想它就不害怕…….杏子老師正是在不斷的追問下,孩子們通過思考,在心底形成了拒絕害怕的一種思想一種辦法,然后用語言表達出來,形成他們自己的觀點。
在這些活動中,我驚訝于孩子們很有“見識”的回答,更佩服于教師們很有設計感的提問,這不正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使用的教學法嗎?
“靈魂助產術”式提問更好的體現了“以兒童為本”的教育觀念,它能促使孩子們積極地去思考、去想象,從中尋找答案,促進大腦成熟。愿我們做好孩子們的“靈魂助產師”。